对于P2P行业来说,每一年的年末都暗雷涌动。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跑路、挤兑、倒闭等风险尤其喜欢在年底集中爆发。
P2P行业大考为何总在年末上演
自 2013年以来,年底的“倒闭潮”似乎已经成了P2P行业挥之不去的魔障。在2013年末,P2P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2013年10月,东方创投、万利创投等几家颇受投资人认可的P2P平台突然出现提现困难,继而引起投资人恐慌,造成用户集中提现,导致多家P2P平台同时遭受“挤兑”。由于长时间的资金流出大于流入,平台最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悲剧,只能倒闭收场。事态的发展还远远不止于此,这几家率先倒闭的平台只是这轮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张。随后,隔三差五地有平台被爆出限制提现乃至倒闭。数据显示,自2013年10月至12月,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倒闭的P2P平台数量就高达60家,占了全年问题平台总数的60%以上,涉及资金超过10亿元。因此,这一轮风波也被称为P2P行业的“倒闭潮”。
进入2014年之后,P2P行业迎来了更加爆发式的增长。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平台数量达到了1613家。伴随着平台数量的突飞猛涨,问题平台的数量也与日俱增,2014年全年新增问题平台共273家。而从业者及投资人最为担心的事情也在2014年年末再度上演了——倒闭潮的如约而至。2014 年10月、11月、12月新增的问题平台数量分别为34家、43家、90家,其中提现困难及诈骗、跑路仍然是最主要的风险类型,占比也分别达到了57家和 21家。
总体来看,P2P行业的发展始终都处于冰火两重天的状态中,行业的发展势头再强,也摆脱不了风险事件及问题平台的如影随形。但是从近两年的发展过程来看,风险事件尤其集中在年末爆发。以2014年为例,前三季度每个月的新增问题平台在10-12家,9月份开始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当月问题平台数量达到了25 家,往后的三个月更是月月递增。理论上说,P2P行业的风险类型无非就那么集中,既然能维持大半年的平稳无波动,为什么进入下半年就一反常态了?原因如下。
第一,投资人迫切希望资金“落袋为安”的心理,是P2P行业倒闭潮的重要催化剂。所谓年关,就是大家往回收钱的时间段。平日里P2P平台的资金流入流出还算平衡,一旦到了年底,提现的人多了、投资的人少了,那么平台面临的兑付压力就大了,资金实力差一点的,就摊上事儿了。
第二,P2P行业普遍存在的拆标行为暗藏流动性风险。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当下投资人普遍偏好短期标的的心理。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营造“人气”的需要,小额标的的满标速度总是要快一些,方便制造“一哄而上、一抢而光”的假象。由此,P2P平台要么长标拆短、要么大标拆小。其中又以期限拆标最容易引起流动性风险,这种拆标手段说白了就是借新还旧,一旦新的资金无法足额到账,平台就会进入自行垫付的恶性循环当中。此外,一些更为复杂的期限错配甚至会导致借款用途与借款资金难以一一对应,最终演变成资金池或庞氏骗局。
第三,连锁性的恐慌心理所引起的大规模资金集中撤离,导致不少P2P平台资金链断裂。由于社会基础不完善及监管条例的缺失,P2P行业的发展如履薄冰,时不时还深陷信任泥潭。此外,P2P行业对于国内投资人来说还比较新鲜,因此他们的认知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人往往只能依赖少数“真理”来进行投资判断。在这种大背景下,羊群效应就十分严重了。大环境向好的时候,跟风重仓;一有风吹草动,跟风撤离。临近年关这种效应的危害性就更加严重了。一是平台集中爆发风险,必定会引起连锁恐慌,导致资金大面积流出;二是年底了P2P平台原本就需要承担不小的兑付压力,再加上行业黑天鹅的牵连,难免会加剧平台资金断裂的风险。
2015年P2P行业是否会再现倒闭潮
相较于前两年的“重发展”而言,2015年是“重调整”的一年。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以来,P2P行业迎来了多个利好政策,其中包括首次纳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出台互联网金融行业首部基本法《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获得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公开支持等。因此,2015年也被称作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元年”。那么,在政策整体利好、行业发展趋于良性的情况下,今年年末还会再现倒闭潮吗?今年 7月-10月,P2P行业新增问题平台数量分别是109家、81家、55家、47家,尤其在10月份新增问题平台更是下降到今年最低位。笔者猜测,新增问题平台数量的持续走低,跟监管政策的出台、监管层的严打、以及部分地区经侦部门的介入不无关系,而这组数据也被视为是行业重整的重要讯号。不过进入11月后,新增问题平台数量明显上升,单月新增达到了86家,其中跑路型平台占比高达71%,提现困难型平台占比19%。在临近年末的关口上,P2P行业新增问题平台数量陡然上升,似乎正在印证年末倒闭潮的魔咒。综合各种因素来看,年末P2P平台集中爆雷依然是一件大概率的事,倒闭潮暂时还难以终结。
倒闭潮或再现 哪些平台应警惕?
诚如上文所说,根据2013年、2014年出现的两次倒闭潮来看,倒闭平台的风险类型多集中于提现困难。平台出现提现困难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投资人集中提现,导致平台入不敷出。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平台暗藏挤兑危机?
第一,平台借款项目普遍是大额标的的平台。老牌平台红岭创投的亿元坏账事件之后,业内就开始对大额标是否合理这一命题争执不下。笔者认为,P2P行业不同金额的标的都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很难以对错的立场对其进行粗暴的评判。但是在年末的背景下,大额标的的风险就明显高于小额标的了。首先,P2P行业的借款项目期限一般都在3个月-12个月,因此年末是投资人集中提现的高峰期,大额提现更考验平台的兑付能力。其次,大额标通常是企业借款项目,而今年的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实体经济状况一般,不仅会加大平台对企业的催收难度,甚至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会出现违约风险。
第二,用户忠诚度较差的平台。投资人之所以喜欢在年底集中提现,除了是“刚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P2P平台的不信任,春节期间平台放假、第三方支付机构放假、银行放假,资金在平台过年,万一跑路了呢?投资人对平台的不放心,换句话说,即是忠诚度不够、没有黏性。整体来说,P2P行业中不管是运营者还是投资人,都过于浮躁,过于逐利。尤其是平台方,素日只看重数据及规模,只与用户建立利益输送,而忽视了情感的连接。于投资人而言,不存在强关系的 P2P平台,资金走了人也就走了,明年还会有更多的新平台可以挑,因此令P2P平台猝不及防,猛然就陷入了资金大规模撤离的境地中。相比之下,那些拥有忠诚用户的P2P平台在年关就好过得多了。
第三,搞资金池或自融的平台。这类P2P平台本质上其实可以归结为诈骗平台,因此不仅存在挤兑风险,更存在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鉴于本文选题,我们就主要来说说隐藏在资金池与自融背后的挤兑风险。资金池与自融平台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都存在虚假标的。一方面,资金池平台如果出现新钱借不到、旧账还不上的出现,资金池无法流动了,前面积压已久的雷就会成批爆炸,这个时候平台只能跑路了。另一方面,自融平台为了方便募集资金,无一例外会选择虚构虚假借款项目,将所得资金再挪作他用。如果非法挪用的资金能够从别的渠道获利也就算了,一旦亏了,首先受害的就是投资人。
爱钱进声明:频道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凡注明 “爱钱进”来源,均为部分转载,文章中所载的信息材料及结论只提供投资者作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11月11日是中国网络购物的狂欢节,各路卖家摩拳擦掌,竭力推荐自己的商品。与此同时,围绕着“双十一”展开的投资产品网售也层出不穷,其中以公募基金和互联网金融新锐P2P公司的表现最为突出。“双十一”购物节,借助互联网金融的风潮,基金费用打折促销季又将来临。[ 查看详情 ]
除了各大电商在疯狂促销外,不少互联网金融新锐也开始借“双十一”促销,推出如送积分、返现、降低申购金额、抽奖等,有的甚至高调贴息来吸引人气。新浪微财富在昨日举行的“11.11钱包保卫战”中,参加秒杀的几款产品年化结算利率从8.11%-22.22%不等。[ 查看详情 ]
但也有业内观点认为,“村镇银行携手P2P,目的就是为了绕开存贷比”,该名业内人士评论称,从当前银行业内人士都呼吁取消存贷比的限制发展来看,银监会将来或许不会对于村镇银行进行过多干预,“只要保证资金充足率,就意味着银行有能力进行偿付,而坏账率只影响盈利水平,或不在监管的干预范围内”。村镇银行现在受限存款来源问题通过p2p平台导入流量,没啥问题,关键别超过它自己本身的担保能力。[ 查看详情 ]
基金跨界发展再出新。国内著名的预付卡公司——得仕公司与富国基金联手推出“得仕红利卡”。这款产品完美融合了富国基金旗下的货币基金产品,突破了普通预付费卡的单纯支付工具定位,将卡内资金申购成货币基金,而在持卡人线下消费时又实时将转成货币基金的卡内资金变现支付,实现消费卡和投资卡的一体化。[ 查看详情 ]
据悉,广州地区一共有7家村镇银行。据记者获得的一份广州地区的村镇银行明细文件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7家银行中存款上10亿元规模的仅有一家,为广州花都稠州村镇银行;5亿元以下的则占了4家,其中有两家更是不足1亿元,分别是广州萝岗惠民村镇银行以及广州黄埔融和村镇银行。[ 查看详情 ]
在中国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看来,新常态下,要把注意力从房地产转移到其他成长型行业。时下火热的P2P不一定会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得力助手,P2P平台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亟待监管。[ 查看详情 ]